品質管理七大手法之控制圖如何制作
來源/作者:未知 發布時間:2016年01月21日 閱讀次數:次
品質管理控制圖,是制造業實施品質管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。它最早是由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的休華特在1924年首先提出的,它通過設置合理的控制界限,對引起品質管理培訓異常的原因進行判定和分析,使工序處于正常、穩定的狀態。
品質管理控制圖是按照3 Sigma 原理來設置控制限的,它將控制限設在X±3 Sigma 的位置上。在過程正常的情況下,大約有99.73%的數據會落在上下限之內。所以觀察控制圖的數據位置,就能了解過程情況有無變化。
品質管理七大手法之控制圖如何制作
確定抽樣數目,平均值--級差控制圖的抽樣數目通常為每組2~6個。
確定抽樣次數,通常慣例是每班次20~25次數,最少20組,一般25
組較合適,但要確保樣本總數不少于50個單位。
確定級差、均值及均值、級差控制界限(通過公式計算)。
制作Xbar--R控制圖。
品質管理分析控制圖并對異常原因進行調查及對策;繼續對生產過程進行下一生產日的抽樣并繪制控制圖,以實現對工程質量的連續監控。
制作品質管理Xbar--R控制圖,需要明確記錄抽樣數據的基本條件(機種、項目、生產線、規格標準、控制界限、抽樣時間及日期、抽樣頻次等),在控制圖的上方可開辟“基本條件記錄區”以記錄上述條件;另外抽樣的數據及計算出的X和R值記錄在控制圖的下方區域,形成“抽樣數據區”,最下方可作為“不良原因對策區”,這樣就可形成一份完整的品質管理Xbar--R控制圖。